top of page

山海經》中崑崙墟的樣子。書中記載崑崙山有不死樹,食之常壽。這種「生命樹」千枝萬葉源於一根,高大挺拔直入天界,營造了一條人類的通天之途(繪畫/孫曉琴)。執掌崑崙界的主人就是西王母

 

 


神仙。這個詞所指的群體是咱們中國文化所獨有的。        

神,God,全世界諸民族的古老信仰都少不了它的存在,它先天存在於神話中,寄託著初民心目中對神秘宇宙的崇拜、信仰和敬畏;而仙則不同,它是指通過後天修煉而成的,有特殊能力、可以長生不死的人。有意思的是,在中國文化中,神與仙並非對立不可調和,有時候仙幻作神,神也變成了仙。被「望文生義」的西王母便是這麼一位神仙。

或許您已經想到了,這其中的關鍵詞,便是西王母她老人家掌管的「不死藥」。

從秦始皇到漢武帝,得到不死藥、化作長生不老之仙的慕求盛行於世,而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,追求得道成仙、濟世救人的中國本土宗教,道教,正是在這個時期衍化成形。或許是得力於方士們的極力推崇,或許也是民間對長生不老確有渴求,掌不死藥的西王母,這時便從原始神怪化身為一位道教神仙。之所以是道教女神仙,其背景便如前文所言,是咱們先祖的農耕文明下,對月亮「重生、復歸」的太陰文化崇拜。而對西王母女性形象明確的勾畫,也正是自漢代始。

位於山東濟寧的武梁祠,是東漢晚期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,內部裝飾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畫像石,其中有一圖,畫的就是西王母接見周穆王的場景。只見王母坐於畫樓重櫛中,周邊雕欄鏤柱,屋瓦鱗次,禽鳥紛紛,充實隙際。在《穆天子傳》文中,西王母還似穴居,「虎豹為群,於鵲與處」,而畫中這位端坐於樓上的王母不但不再「蓬髮戴勝」,且改為「冠王梁冠」,形體作婦人狀,身邊還有一眾侍女,或持杯,或持鏡,或持扇,儼然一位女性神仙了。

《漢武故事》中,被青鳥服侍的西王母來到漢天子宮殿,皇帝「延母坐」,並向她請不死之藥,可惜王母說武帝「愁心尚多」,大概是嫌他想的太多,所以沒有給他不死藥。但武帝得到王母給的兩枚桃子,吃完了留下桃核想種下,「母笑曰:此桃三千年一著子,非下土所植也。」這句話的內容相信大家比較熟悉,明代神魔小說《西遊記》中,借孫大聖的耳朵和幾位仙女的嘴巴,蟠桃園裡的仙桃可助人成仙得道、長生不老的作用,普及極廣,老幼皆知。而這蟠桃園的主人王母娘娘,當然就是咱們的主人公西王母——大致在明清之後,原始神話中半人半獸、司上天災厲的西王母,在民間統稱「王母娘娘」。

相較於宗教信仰,神話的構建屬於一種原始信仰,其中蘊含著初民對宇宙的崇拜和敬畏。當彼岸的神話被拽到了此岸的人間社會,「信仰」的敬畏之心恐怕會降低,但有個好處,就是神仙的形象可以隨時由著人的需求和想像被描畫得更有人情味、更具親和力。


漢代以後,西王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淑女和母儀天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上圖中的騎鳳美女也是西王母,這幅明人的「西王母乘鳳駕返瑤池刺繡」,顯示出西王母形象的定格。

咱們的西王母,無論是神格的豐富還是形象的演變,甚至性別的反轉,那在眾神仙中都是極具代表性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六朝人所作的《漢武帝內傳》中,會見漢武帝的西王母,其形象變化已然達到一個極致。

話說武帝在殿旁忽見一青衣女子,美麗非常。帝愕然,女子便說自己是王母使者,從崑崙山來——此為伏筆,連使者都是極美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七月七日王母到來時,西南如白雲起,直趨皇宮,接著有群仙數千,駕龍虎的、乘白麟的,馭天馬的、乘白鶴的,懸投殿前,光耀庭宇——這是極為耀眼的鋪墊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這時王母乘紫雲之輦,駕九色斑龍出場,身旁還有五十位天仙側近鸞輿……王母上殿東向坐,只見文采鮮明,光儀淑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這位王母可不是需要武帝敬請就座的老人家,其「視之可年三十許,修短得中,天資掩藹,容顏絕世,真靈人也!」好一個容顏絕世的神仙領袖、  西王母啊!

245 Tramway Dr., Milpitas, CA  USA

台北市士林區磺溪街55巷15號

T: 408-394-3708

E: yushengculture@gmail.com

  • 仰天山
bottom of page